+
  • 1(63).jpg
  • 2(48).jpg
  • 02州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1).jpg
  • z13中心城区功能分区规划图(1).jpg
  • z14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1).jpg
  • z16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强度规划图(1).jpg
  • z18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1).jpg
  • z20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1).jpg
  • z22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图(1).jpg
  • z23旧城更新规划图(1).jpg

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2030)


  荣获奖项:2013年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项目负责人:黄明涛

  技 术 审 定:黄平

  主要参加人:陶磊、汪小文、王岳枫、严圣华、李红、姜少华、胡海燕、胡俊刚、朱军武

 

  规划背景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唯一,也是共和国年轻的自治州。随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纳入国家战略和湖北启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以及以宜万铁路、郑渝铁路及沪渝高速等为代表的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的政策、交通等瓶颈将逐步解除,恩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将大踏步前进,更意味着在整个恩施州域内城镇空间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也将拉开帷幕,以此为背景恩施州城市规划管理局委托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构思 

  本项目以系统科学、城市地理、区域规划、数理统计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手段为基础,以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为依据,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规定,通过系统与综合、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归纳与演绎等多范式集成,采用系统定性分析、数理定量分析(SPSS)、GIS空间分析以及模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研究。

  提出上轮总规评估报告与修改论证报告,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州域城镇体系发展、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综合交通发展、市域旅游发展、城市景观特色展开专题研究。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将各项研究内容整合,并以此深化形成成果文件。

 

  主要内容 

  州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中心城区空间规划;中心城区村镇发展规划;中心城区用地规划;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控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旧城更新规划;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空间发展时序规划。

 

  创新与特色 

  1、创立完善恩施州域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

  本项目是恩施州建州以来首次对州域城镇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论证的研究型规划。

  项目对州域城镇的发展特征、发展战略、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布局整合等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传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规划的三大结构体系对恩施州各层次城镇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填补了该类型规划在鄂西地区区域空间尺度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2、通过系统集成多种技术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本项目通过多范式集成,采用系统定性分析、数量定量分析(SPSS)、GIS空间分析以及模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引入基于AHP法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城镇空间集聚度指数、基于断裂点公式的城镇空间作用力模型、基于Pareto指数的城镇等级规模分形模型等各种技术手段,剖析州域城镇体系成长脉络,分析城镇体系结构的定量关系,搭建城镇体系研究架构,提高了研究论证过程的科学性,增强了研究成果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可操作性。

  3、开创性的提出了新型州域城镇空间布局模式

  本项目采用多要素叠加分析与趋势预测互相补充的方法,通过产业、生态、交通、人口等到要素在空间上的叠加分析,并结合人口、空间结构等的趋势预测分析,探讨了城镇空间发展的可能性和理想模式。针对恩施实际,开创性地提出了“行政主导+梯次推进”、“交通先行+点轴开发”、“内生外源+三极伸展”三种空间布局模式,对三模式从契合度、投资效益、发展速度、发展公平、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综合形成了“三极伸展+点轴开发”的新型州域城镇空间布局模式。

  4、对城乡建制调整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本项目从县市建制调整和乡镇建制调整两个层面对州域城乡建制调整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深入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国家标准、上位规划,借鉴其他地区经验,以追求州域城镇发展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优为准则,制定了符合恩施实际的调整方向和标准,提出了调整方案,为下一层次规划及政府部门进行城镇发展调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5、对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进行了系统分析

  采用系统定性分析、数量定量分析(SPSS)、GIS空间分析以及模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州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及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容量、大气容量和用地条件系统分析,得出城市规模的可行性分析。

  6、对城区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了认真的比选

  结合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提出不同的空间布局方案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深入比较,合理选择;针对恩施市城市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限制要素做出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在现阶段的合理发展模式,对于未来城市的理想空间布局也大胆做出了设想;提出了恩施市城区未来发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专业指导意义;对恩施市城市特色,对于恩施的丹霞地貌等特征的分析具有针对性;结合恩施市的山水特质和生态城市的特点,进行城市形态的测度,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7、针对城市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合恩施城区特点,对山地城市综合交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景观特色营造与公共及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规划中一一应对,使城区建设开发与特色维系和谐统一。

留言咨询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