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城镇带空间发展规划(2013-2030)
项目负责人:王岳枫
技 术 审 定:蔡洪
设 计 人 员:卢思佳、姜少华、李红、田涛、黄婷婷、鲁海燕、林俊、朱军武(华师)、刘承良、杨振、余瑞林、段德忠、 朱丽霞、万庆、田玲玲、 王涛
规划背景
从国家层面看,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各种类型、覆盖面极广的多个区域规划,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区域竞争成为新的竞争形态,城市逐步向都市区、城镇群(带)等高级形态发展。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的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省域层面来看,“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中西部地区四大城市群之一,作为湖北之腰、长江之腰,荆州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省委省政府及时做出了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战略部署,荆州的发展将迈入新的阶段。荆州需要合纵连横,统筹资源,承担起带动鄂中区发展的重任,以城镇群(带)的形式参与更大范围内的竞争。
为此,荆州市政府委托我院编制《荆江城镇带空间发展规划》,以加强荆江城镇带发展布局的规划引导,实现市、县、区和重点镇城镇建设空间的对接和全覆盖,打造沿江产业密集带。
规划构思
1、技术路线
采用问题与目标双重导向的工作思路。从识别荆江城镇带发展现实出发,认识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现实与潜在问题,把握区域发展规律与趋势;从区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认识荆江城镇带在各个区域层面中的地位与作用,确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符合规律、适应变化、满足未来需求,引导区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空间体系和支撑体系规划。
2、规划重点
通过对荆江城镇带现状特征的识别,结合多个层面的空间趋势判断,总结出本次规划需要解决城镇带空间发展的8大核心问题。
创新与特色
1、突破数据局限,深入定量分析
突破以往大尺度战略性区域规划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局限性,采集了包括人口、产业、交通、国土、林业、环保、水利等多行业、长时间跨度的海量数据,建立了全带基础地理信息库。
以强大的数据保障为基础,建立多个空间分析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各种GIS空间分析和统计计量手段,测算荆江城镇带内外社会经济联系强度,辨识各级城镇交通通达性,识别城镇潜力优势区,评价全带生态敏感性、流通性和适宜性。通过全过程的深入定量分析,更加准确地判断城镇空间发展规律和趋势,使规划方案更为科学合理。
2、扩大分析视野,厘清结构层次
通过透析不同层次区域发展背景,分析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北长江经济带和“宜荆荆-天仙潜”地区的区域发展地位分析),界定区域中的主导职能和优势产业,划分对外经济联系腹地,将荆江城镇带定位为全国“四化同步”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次区域合作的先导区、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
分层次研究荆江城镇带的空间发展结构,层层深入并有机结合,构建了“一脊四轴”的区域空间结构、“一带两区、一核四极”的全带城镇空间结构,并进一步规划了荆东和荆西区各异的空间结构。
3、把握核心特征,突出“江”“带”特点
规划充分把握荆江城镇带的“荆江”特色和城镇“带”特点,分段分类研究沿江城镇的发展,剖析临江与离江城镇的扩展腹地和方向,增加跨江城镇节点空间发展的研究。在城镇空间组织、用地功能协调和产业协作分工中紧紧围绕城镇“带”这一题眼,提出了“极化带动,产城沿江聚合,打造荆江金脊”的总体发展思路。
引导带域人口流动的合理空间集聚,构筑六级中心体系,重点发展沿江“1155”中心城镇;打造十大产业集群,引导重点产业发展区的沿江联动与集聚,明确各级城镇主导职能分工;整合临江地区的发展空间,强化核心,提高临江,带动纵深,促进城镇发展空间的紧凑集中和合理布局,建设高度发达的沿江城市化地区。
4、创新空间管制,打造安全格局
规划针对分蓄洪区等荆州特有的区域,创新性地提出了“特定功能区”这一概念,在全域空间管制中,将保障区域防洪安全的分蓄洪区划定为特定功能区,需要妥善处置、合理调控区域安全与区内发展的矛盾。基于共同安全与平衡发展的新安全观,启动对分蓄洪区作用和地位的重新认证;合理确定安全区及安全避险廊道的空间布局,通过城镇化进程实现集约安全和谐的发展;通过国家补偿或受益区补偿,给予分蓄洪区扶持、补偿、救助,在保障下游城镇安全的基础上,也保障分蓄洪区城镇发展的权益。
通过对生态空间、生态功能特征的分析,形成“一带五脉,五核六环”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
老总点评
1、调研深入,前期基础工作扎实
调研范围覆盖荆州市三市三县,时间超过一个月,对荆州江各县市特别是沿江带的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用地需求、区域设施布局和生态维护等重大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与地方政府进行了充分对话和沟通,规划方向和重点把握到位,保证了规划成果的权威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2、强强联手,新技术应用有重大突破
联合华师团队,采集并建立荆江城镇带人口、产业、交通、国土等基础地理信息库,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计量手段,建立多个空间分析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深入定量分析,准确地判断城镇空间发展规律和趋势,大大提高了规划方案说明力和科学性。
3、三位一体,重点对“三生空间”进行规划布局
把握荆江城镇带“带状”特征,统筹协调城镇空间组织、用地功能协调、产业分工协作、区域设施建设和生态要素保护五个方面的关系,合理安排沿江地区城镇职能、产业集群、人口集聚、用地平衡等核心问题,对荆江城镇带“生活、生产、生态”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空间落地规划。在全域空间管制中,将保障区域防洪安全的分蓄洪区划定为特定功能区,提出了特定的城镇发展路径和政策补偿机制。
4、空间联动,强化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作用
通过不同层次的区域发展分析,研究荆江城镇带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不同尺度区域层级中的发展定位,明确其在区域中的主导职能和优势产业。通过数据定量分析研究城镇空间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确定了“一带两区、一核四极”东西各异的城镇空间结构,实现市、县、区和重点镇城镇建设空间的对接和全覆盖,打造一条城镇、产业、交通高度复合的沿江经济密集带。
下一条
相关推荐